1. 首页 > 生肖星座配对 > 文章页面

江苏丰县的风俗习惯

你小时候穿的红袄绿大襟竟然与宗教有关 丰县民俗文化述略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江苏丰县的风俗习惯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徐州丰县八字母亲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为啥丰县人哭父亲怎么哭江苏丰县的风俗习惯为啥丰县人哭父亲怎么哭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徐州各区县的彩礼清单,看到丰县我惊呆了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富的文化基础。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在此民族、文化、地域、宗教交错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大同小异、别树一帜,而论其中表达形式、内容、内涵的丰富性,更以丰县、沛县为代表。此文实为丰县沛县、苏北地区乃至苏鲁豫皖交界之处最为典型的殡葬风俗。

1、送终

苏北地区的老人去世了,不能说死了,这是对死者的不尊敬,要讳言说“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旧时交通闭塞,人口流动极为缓慢,乡人大都寿终或病死,弥留之际,亲人们依依不舍,将亡人牵挂亲人。儿女们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同时给在外的子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在接到此类通知后,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争与亲人生见上最后一面,若见不上面,则老人死不瞑目,儿女遗憾终生,还会被指为不孝。

当事人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通常情况下会强忍住最后一口气,会出现所谓的“回光返照”,一方面想见儿女们最后一面,另一方面要当着众人交待一下身后事,叫“托家事”。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这叫挺丧,亦叫做“送终”,老人也是难得的善终,这也是人们通常盼望“五福临门”中的“五福”之一。爷死舅家大,娘亡娘家大,病危之际,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人来问病,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2、置办寿衣、棺材

在老人临终前,儿女要为老人置办好寿衣、寿帽、寿靴,俗称“送老衣”。一般由女儿置办,没有女儿的由儿子置办,有的要求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选择闰月的时候做寿衣,因为闰月的时间不多,哪年哪月也轮不到用上,间接寓意长寿,也是图个吉利。头上有帽,上衣一般为棉袄或夹衣,不能穿褂子,因褂子与“挂子”谐音,免得将儿子挂去阴间;下衣为棉裤或单裤,脚上穿靴子或鞋子。女性头戴凤冠,穿掩襟上衣。

在寿衣颜色上,大都选红、青、蓝等色,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忌用黑色;在寿衣长度上,寿衣袖子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意味着后辈儿孙会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以避免凶事成双;在寿衣纹理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寓意为后辈人不搞邪门歪道;在寿衣材质上,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可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在寿衣穿着上,忌给死者穿皮衣皮鞋,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在寿衣缝制上,寿衣不能用纽子(扣子),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只钉布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如果有纽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铁器剪掉。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楠木为上,次用杂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最孬的棺材叫“狗碰头”,指的是一种粗劣的薄板棺材,意思是野狗用头就可以撞破。

3、穿寿衣

死者断气前,家人就要帮其穿上寿衣,一则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会沦落为孤魂野鬼。为亡人穿衣时孝子不能哭,怕泪洒尸体,引起走尸、僵尸;一说眼泪滴在尸体上,死者会留恋而不走,且不得超生。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净身、整容,由死者直系子女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亦称“洗丧”: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4、移床

老人临终时,要将老人放在一张下面铺满秸秆的草席垫子床(灵床)上,一起移至正厅内,农村称“堂屋当门”,搬出正厅内所有家具装饰,只留下这张床,床顶后墙。老人的头朝门、脚朝里,在老人临终的最后时刻口,将床前移,称为移床。移床的目的是让老人故去后能顺利走出家门,灵魂早日到冥府安息,免得滞留家中不得安宁。等成殓完毕、将死者放进棺材后,灵床就要被翻过来丢弃在外边,活着的人不再在这张床上睡觉,民俗认为不祥。

5、指路

指路,俗称喊路,也叫喊魂,这个风俗只有边外有,意为让亡魂升入仙界,也是告知乡里亲邻老人去世消息的方法。老人死亡后(丰县、边里俗称“倒头”,边外俗称“咽气”。),死者的长子(长子不在由长子孙,长子、长子孙都没有,由其它儿子或女儿)手持一称杆,站在门右侧,指向西南方向,边喊三声“爹(娘),您顺着大路向西南!”本地风俗只要死者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于死者头部的供桌前面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引路纸”,本地俗称“倒头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以此祈使死者带够买路的银两“盘缠”,好顺利去西天成仙。

为什么人死后往西南而不是往东南、东北、西北等其他地方呢?因为天地的四面八方分为四道,东南为禽道,西南为神道,西北为兽道,东北为鬼道。祖辈相传,西南是佛祖居住的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唐僧不辞千辛万苦往西南方向的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其原因也正在此。凡人死后,人们普遍的愿望是死者能“回老家”、“上天堂”,由此人们便盼望故去的至亲之人奔向圣地,并尽力为故者指引通往圣地之路。

6、小殓

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死者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人死后,要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裱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怕亲人伤感或害怕,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还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人死后含物的礼俗古已有之,古人曰:“以玉实死者口谓之含”,《后汉书·礼仪志》载:“帝崩,口含以珠”,历代帝王、贵族均用此礼。当然,中国礼仪有不能过格的传统,非帝王将相不能越礼,这是封建等级观念。人刚咽气,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或挂在耳朵上(男左女右),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这种做法一是钱为宝,叫“口中含宝”;二是辛劳一生,最后带走点“落头”;三是投胎脱生,有了“噙口钱”则来世不受穷。有的地方是用一块银质的小鱼,叫做“噙口鱼”,意为“含人”(人与银谐音)。

尸体停灵时,要用苘绳缚住死者的双足腕,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苘绳绊上死者的脚,到大殓盖棺时再解去,不然亡人在阴间就不能走路。

亡人已逝,要包一包麸子放在死者左手中,把一串用线串起来的小面饼塞在死者右手里,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不被蚂蚁啃噬尸体和被恶狗咬。还有的地方在死者手里要攥块馍馍,意思是在黄泉路上有饭吃,来世不缺口粮。

在灵床前放一张四方桌作为供桌,桌子内靠死者头部右侧放谷草(隐身草)一束,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

在供桌上要放上供品食物、弓、箭、瓦、三个用面捏的小鸟、燃香烛及一盏小油灯(长明灯),供品食物是给勾魂使者黑白无常打尖用的和给死者走在黄泉路上享用的,弓、箭、瓦、三个面小鸟的用处在发丧一段中另有叙述,灯是为死者去阴曹地府路上照明用的。

在供桌底下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称为“牢盆”,临发丧的时候由长子摔碎。另在牢盆内放一个小陶罐瓶子(蜂蜜罐、倒头罐),内装煮熟的面条,瓶口用三张小烙馍覆在一起正好盖住,插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因为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本地吃面条最忌讳筷子插在碗正中。

尤为注意的是,派人购置牢盆、油灯、倒头罐时不能讲价格,卖主要多少钱,丧家就付多少钱。

7、启丧

一旦亲人逝世,会请派几位在村上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担任大老执,丧葬之事由他料理,帮忙者由他分配指挥,负责葬礼期间的各项具体大小事宜。再指定个账房先生,租借灵棚、圆桌子、板凳,买火纸、白麻布;全村的妇女们帮忙做孝服、,请人扎纸扎、找掌勺主厨的大师傅、买菜买酒水等。俗语谓“孝子头,满街流。”此时重孝子请人操办丧事都要先给人磕头,被请的人到家后,全家人都要磕头,然后才能商量事情,主要是商定发丧的时间。

首先在大门外放一纸胡同,即一根玉米秸棒上部夹系着一摞火纸,火纸的张数与死者年龄相同,其位置是男放左侧、女放右侧。若两位尚有一位健在,要用长裱寸纸条在两个门扇上一左一右对贴成“/”形(死者为男)或“/”形(死者为女),若两位均已去世,要贴成两个“×”形,俗称“封门”。

再在死者灵前搭丧棚,上有起脊棚顶;棚与堂屋门之间挂一秫秸箔隔开,秫秸箔两边悬挂着用白纸黑字书写“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常怀一片心”等样式对联,横批一般是“当大事”或“祭之以礼”;秫秸箔正前方放灵桌,以便放置神位和祭品;两面围成墙形,晚辈亲属在两旁跪棚谢客。当今照相技术普及后,灵桌上又放死者放大照片。

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的,徐州人称作“喜丧”,在扬幡动乐、披麻戴孝的仪式中,确也升扬着一种隆重与庄严的气氛。是否动乐,视情而定,如是喜丧,便要花钱请喇叭乐手和戏班子。所奏曲目多为《四平调》、《到春来》等。如果同时一地有两户办丧事,又相隔不远,两个喇叭班子便比着吹,比着唱,总想比对方演奏得好。

8、破孝

老人去世后,直系亲属要立即换穿孝褂子,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本地俗称“撕孝帽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侄子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

披麻戴孝的孝帽孝褂子是按身份做的,孝褂子不可随意穿戴,必须按约定俗成的规矩穿戴,如果穿戴错了,会遭到亲朋的强烈指责,甚至会引发矛盾纠纷。死者的儿子、儿媳和女儿头戴口袋式束顶孝帽,用白绳系住,帽侧用线钉着一撮棉花,男左女右,俗称“棉花羽”,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脑后垂有约1.5米的孝布,俗称“孝袜子”;身穿孝袍子,即掩襟白色大褂,长及膝下;腰束孝绳,左侧有一茼绳吊着拖到地上,谓之“拦腰绳”,俗称“搭拉绳”;脚穿孝鞋,即穿全白素鞋或用白布把脚包起来,用苘绳在脚腕处系住。孙子辈的男性戴个白孝帽子,重孙辈的男性在白孝帽子顶角上再钉两块红布条,玄孙辈的男性帽角红绿布条都钉;女性晚辈则统一用一块白布包头,俗谓“孝手巾”。死者亲侄儿的孝褂子钉蓝色带子,死者亲外孙的孝褂子钉黄色带子,死者亲孙子的孝褂子钉红色带子。

9、守灵

自老人去世后,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门,所有外事活动都必须停止。孝子在灵床东面守灵,长子居首位,其余依次;儿媳、女儿在灵床西边,长儿媳居首位,其余依次,女儿再次;侄儿、孙子辈的要在灵棚下跪棚。守丧期间,须日夜守护,不得离开老人的遗体;须双膝跪地,地上铺些许麦草,不得坐板凳,只能席地坐卧;孝子不沐浴、不洗脸、洗脚,不更换衣服,连吃饭都不能泡汤,传说是免得死者在黄泉路上要趟水。

孝子和参与丧事的男性晚辈每人要手执鲜柳树枝砍的孝棍(哀杖),孝棍也称哭丧棒,就是黑白无常手中拿的那个。孝子的比众人的大许多,一般如手臂粗细,有的地方甚至孝子的孝棍粗如大腿根,众人的一般大拇指粗细,三四十公分长。拄孝棍的寓意是丧属悲痛难以承受,借此支撑身体。在孝棍身上沿逆时针方向斜缠裹着指魂纸,在死者下葬后孝棍都排插在坟头前面。

10、出殃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请阴阳先生来算出“出殃”时间。古人认为,生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魂魄随之消散。其中七魄被称为“殃”又称“煞气”,七魄先后离开人体的过程,被称为“出殃”。“殃”有颜色,离开人体时有高度,也有方向,一般人对此是不得而知的。这需要阴阳先生来推算,推算的结果与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死因、禁忌等一齐写在一张黄裱纸上,这就是“殃榜”。

殃榜是整个丧葬活动的核心所在,不仅决定着死者何时入殓、几时出殡等一系列活动;还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前途与子孙的兴盛隆替。如若生者在某个环节上与阴阳生所批示的殃榜相违背,就有可能面临着“重丧”的危险。根据阴阳先生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据说“阎王爷”把死者灵魂用麻绳或铁链绑锁,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谢灶,也是死者灵魂最后一次返家“告别”,因而“殃”就是鬼,据说“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谁碰上谁就要“遭殃”。

人死后什么时间“出殃”,是根据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的,只要看死者的手形便知,人刚死手形就是他死的时间。男看左手,女看右手,口诀曰:

子午卯酉掐中指,寅申巳亥掌直舒;

丑未辰戌紧握拳,察看之时要仔细。

按照这个口诀,死在什么.时间就知道了。按死的时辰,再批出“出殃”的时辰和“出殃”的方位,口诀是:

批殃之法何须难,月将加到死时间。

男落辰位女戌地,落到某日某时某方出。

出殃的时候,丧家要根据殃榜上所开出的日子、时辰,把死者临终时的卧室布置起来,通常是把死者的被褥铺好,衣服打开,放在炕头。打一盆洗脸水,放上毛巾、肥皂。小桌上摆上点心、茶水,烟具等。如果死者是女性,还要摆上梳头匣子和化妆品。根据推算出来的出殃方向,还要把窗户撕开一个洞,好让“殃”从这里出去。有的还在桌上摆一碟没有包馅的饺子,说是让亡魂吃了觉得没有滋味,一气之下就跑走了,这样出殃可以快些。另外,出殃时,有的把炕席卷起来,在炕上洒一些灰,有的则在地上撒一些沙土。出殃的时候,家里人要出外躲避,根据民间说法,出殃后,灰或沙土会留下死者的足迹,据此可以判断亡魂脱生的类别。

11、报丧

具体事宜商定后,要安排专人分四路向亲友送信或报丧,即向亲友报柬,报丧者到别人家不能进门。送信或报柬范围大小由事主定,主要是通知亲友何时入殓或火化,何时举行祭祀大典和埋葬。埋葬,边里俗称发丧,边外有寄埋和出殡两种形式。一般两位老人死亡一个,丧事办得简单一些,放的时间短一些,称之为寄埋;如果两位老人都已死亡,要大操大办,最低要停放一周以上,称之为出殡。送信按寄埋或出殡不同形式以及亲戚远近分为送信(口头传达)、发柬两种形式,发柬一般为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大多在出殡时使用。柬,就是讣告,有严格的书写形式,与一般通知不同。旧时报丧的帖子较讲究,封面上注明“××先生台启”、“挽联幔幛,概不领用”等字样,二、三页书写正文(即讣告上的内容),第四页写一个“讣”字。

死者如是母亲,孝子应首先到外祖父母家报丧,其治丧事宜须由外祖父、舅舅或舅家表兄弟认可后,才能办理,并向其他亲友报丧。若死者为青壮年女子,其夫必须亲自去岳父家报丧,此俗称为“跪门”。

12、讣闻

人死后,其家属主丧人用文字讣告众亲友周知。讣告上要写明死的时间及开吊祭葬的日期,在旧社会讣告的写法如下(竖排、自右向左、自上向下):

“讣告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显考(妣)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若父母俱丧,则写奉XXX命,XXX为有威望长辈。)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如父母双亡则称“孤哀子”,如父亡母在,则称“孤子”,如母亡父在,则称“哀子”。即无父曰孤,无母曰哀。)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次重孝服称为齐衰,孙子辈的意思)

齐衰五月曾孙XXX泣泪稽首(曾孙)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旁系近亲属)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旁系近亲属孙)

族繁不载”

“五服”的一种形式是指代五辈人,“五服之内为亲”,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出五服之人可以通婚。

13、奔丧

奔丧,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报丧的凶信后,要立刻来奔丧吊唁,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步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奔丧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只得在周围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

14、大殓(成殓)

实行殡葬改革(火化)前,苏北地区都是用棺木埋葬死者,实行火化后大都是内用骨灰盒、外套石棺埋葬死者。用棺木埋葬死者要让死者入殓,一般在死者死亡后的第二天下午晚饭前入殓,俗称“成殓”,未婚年轻死者和夭亡者一般当天成殓。死者成殓前,要通知亲友观殓,如果死者为男性,重点是请姥娘家人观殓;如果死者是女性,则要请娘家人观殓,此程序不可或缺。

入殓时,先用衩子象征性地在棺底漏点草木灰,草木灰又称为‘青龙’,此举有辟邪之意;再覆上一层白纸盖住;将一根苘条在棺底拆妆成数股作摇钱树状,并在苘与苘的交叉处垫九枚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放头下一枚、两肩下各一枚、腰下一枚、两胯下各一枚、臀下一枚、两脚下各一枚。大殓中的铺与盖一律称“衾单”,不能叫“被子”,因为“被”与“背”同音,俗话说“背兴”就是不幸。铺的时候同时念三遍铺材歌:“头顶金,脚蹬银,子孙后代出贵人。”贵族用九铺九盖,次之七铺七盖、五铺五盖,平民用三铺三盖已经是不错了。讲究的最后一层是铺白盖黄,谓之铺金盖银,认为这样死者到阴间就有福可享了。

长子捧着死者头部,俗称“捧头”,实际上是架住肩部,次子抱腰,三子抱腿(无次子、三子,由长孙、次孙代之),近亲提千金带(亡人衾褥下的白布带)和垫褥四角,在棺材两头分置“元宝枕”,供死者搁头和脚。尸体入棺,按规矩是先入脚,后入头,表示立进,而非躺着进去。应将手脚理顺、头扶正、眼皮瞑合,整理好衣服,请观殓的客人观殓,主要是看安放得是否妥帖。在大家无异议后,取出死者口中的硬币(噙口钱)放在头部一侧。

接下来的开光仪式,由亡人长子进行。用碗盛净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试死者眼目,好让亡人瞑目,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死者下世才不会瞎眼。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并念念有词:“净净眼,眼观六路;净净耳,耳听八方;净净口,越吃越有。”或者念净面歌:“浇花浇根,留子留孙,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给儿孙。”有时是大老执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开光词:“开眼光,看四方;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花香;开口光,吃牛羊;开心光,亮堂堂;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天堂。”用白纸糊一个纸锣,孝子放在死者脸上晃一下,随即用手捅穿。擦完的棉球孝子要扔在背后,不得回头看,擦拭完后把碗倒扣在棺前的地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双筷子摆在碗上呈八字状,出丧的时候由大老执用刀背劈断,先劈筷子后劈碗,意味着给死者带到阴间去使用。

尸体放好后,要将死者常用的东西或喜欢的物品放入棺内,作为殉葬物,金银财宝也包括在内,意思是亡人忙碌了一辈子,不能空着手走。此时,在场的亲属要往棺内探视,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开光的时候孝子也不能哭,怕泪水滴到尸身上,引起走尸、僵尸。

钉棺又称“铆钉”、“煞扣”、“合棺”,即将棺盖盖上。安葬前,停厝在堂,棺盖不能合缝,以备亲人一睹遗容,最后与死者遗体告别;也有的因亲人远离家乡,待等远方亲人回来一睹遗容;有些死因不明者,开始也不封棺,等验尸或问题处理后,再行合棺。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将七个七寸铁钉按照前(左)三、后(右)四的顺序扎到棺材盖上,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钉“主钉”时,男丧由重孝子亲叔或叔兄弟等五服以内至亲来执斧楔“寿钉”,女丧要请重孝子舅舅或舅家表兄弟来楔。此时舅舅可借此来训斥那些不孝顺的儿孙、子媳们,同时提一些难题,孝子必须应允,否则不予楔钉。这时,只有请族中有威望者出面说情,孝子磕头谢罪,舅舅才答应楔钉。钉棺歌:“孝子灵前跪,莫要动哭声。举起鲁班爷,亡人来躲钉。”辞灵钉棺时,亲属们要哭喊着亲人的名或称呼,叫他(她)躲钉。至此,大殓礼成。

施行火化以后,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在火化之前行开光净面礼,然后由亲人把尸体抬上灵车去火化场火化,火化后骨灰装入骨灰盒,另外,再买一个石头小棺材,把骨灰盒放入石棺中,火化回家后再举行大殓仪式,等待安葬。

15、吊唁

吊纸是老人去世后至发丧当天前,亲朋吊唁的一种形式,出嫁的女儿、重孝子的姥娘家、姑娘家等直系亲属必须在接信后立即前去吊纸,其间邻居、亲朋好友等也可前来吊纸,此时吊纸不行大礼。

江苏丰县的风俗习惯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1449.7平方公里,南北长约59.2公里,东西宽约46.6公里,下辖14个镇1林场,总人口115万,主城区常住人口26万,城区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丰县传统婚嫁方式

丰县近邻孔孟故里,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尊孔崇儒之风颇盛,大都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尊卑分明,长幼有序,重孝道,讲礼节,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为治家的目标,尤其遵循礼节。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则贱之。”子女都遵守这种原则,因此,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承袭《礼仪·士婚礼》的“六礼”。婚嫁要经过六道手续。一是纳采,男方请媒人带简单礼物向女方求婚。二是问名,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三是纳吉,女方答应后,男方备送礼物,好缔结婚姻。四是纳徵,男方再准备厚礼送与女方,藉以巩固婚姻。五是请期,议定迎娶的日期。六是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旧婚姻的礼制,一向都保存这些繁琐的程序。现在就丰县在过去婚姻中普通人家的礼俗,作一简要介绍。丰县旧式婚姻大致如此。

1、合年命

在过去,一般男女青年的幸福灾祸都寄托在命运上,一到十几岁,父母都要给子女“合年命”,年命合好后,才能媒说婚嫁。

男女双方如有意联婚时,事前要先发庚柬帖子。“庚”是年庚八字,八字是“年、月、日、时”的出生;“柬”是帖子,先由男方将新郎的姓名、年庚八字写好,外用红纸封好,叫媒人送至女家,女家接到柬帖后,知道男方的年庚八字。为了使男方了解女方。女方也填上年庚八字,送还给男方,让男方也了解女方。庚柬往返,算算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合,相合则继续媒说,年命不合则不能婚配。

合年命首要看属相,属相是生年按十二地支确定的,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十二属相中,有以下几种属相不能成婚,俗称“断头婚”。其内容如下:

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斩,金鸡遇犬泪交流;青龙玉兔不相会,野猪一生惧猿猴。

属相合了,然后再按男女的五行属命,要相生,不能相克。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属命是依出生年的天干来决定的,即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例如:男方甲子年生人,属木命,女方丙辰年生,属火命,木能生火,五行命相生可联婚;如男方戊辰年生,属土命,女方乙酉年生,属木命,木克土,五行属命相克,在禁忌之列,不能联婚。

其实,这一套谁也解释不出什么科学道理,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在男女青年自由结合,谁也不知道谁的年命,只求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就是好佳偶,也没有一个说是因年命不合而产生恶果的。 2、说媒

过去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官对官,富对富,草屋对着篱笆户。一般男女到十几岁时,都要开始提媒,媒人是穿针引线人,媒人一般先问年龄、属相,如果相合,再说家庭人口、经济情况及长相怎样,两边一一介绍,一方向另一方一般采取暗相、暗访(旧俗“相男不相女”),男女双方不能相互见面谈话。男女双方都互不了解,所以有:“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走”之说。

也有的媒人图财礼,隐瞒真相,婚后不满意而痛骂媒人的。过去的媒人有两种:一种是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靠撮合别人的婚配而获取钱财,媒说成后,双方都要给“谢媒礼”;另一种是对男女双方的家庭及本人的情况都很了解,自愿作介绍人,成其美事。这类媒人要在传启及成婚时宴请招待,以示谢意。

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婚姻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亲上加亲有亲戚关系的家长作主,与自己的儿女撮合,结为夫妻。依丰县习俗伦常,以姑表兄妹或姨表兄妹结为夫妻者为多,其他不是平辈者,则不多见。

(2)指腹为婚由于双方家长感情笃厚,而又恰逢两方的母亲都怀有身孕,经过当面言明,如一方生男,另一方生女,则结为夫妻。若都生男或都生女,则结拜为兄弟或姊妹。

(3)爱好作亲双方家长,平时相处,感情弥笃,而两方一方有男另一方有女,为加深感情,而结为儿女亲家。 3、传启

男女双方家长,经媒说对婚姻同意后,便传启。所谓传启,就是订婚,表示双方换启后,不得违反婚约。

传启的方式是男方用红启柬帖送交女方。启内上写:谨依冰语,敬求金诺。在下落款:姻愚弟×××顿首叩(男方称姻,女方称眷)。另页写:逢××年×月谷旦。封面正中红条上写:大德望××亲翁阁下。两页的下方空白处写:“金玉满堂”、“光前裕后”、“长命富贵”等吉祥语。

男方的“启”叫求启,传启的男方对媒人要设宴款待。媒人将“启”送到女方去,如果男方送给女家彩礼,也一同交媒人带去。“启”到女家,也要设宴席招待,但不如男家的筵席丰美(俗称男强女弱)。女方也要写“启”送到男家,这叫“复启”,复启的格式也是八字,即:恪遵台命,仰答玉音。落款时,女方如果和男方主婚人是平辈,则称“眷愚弟”×××顿首叩,其他款式与男启同。 4、订吉期

如男方想定期限迎娶,首先要给女方要年命。按旧习惯要年命的时间要在农历的二月初二日。用一个红木拜匣(长约二十五公分,宽约十五公分,高约十二公分),里面放一张红纸,用黄包袱包好,两根红带子扎紧两头,觅人背着到女方家去。如女方同意迎娶,便在盒内的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日,放入拜匣内,两根红带子合在一起捆在中间;如女方不同意订期迎娶,则原样背回。

如女方的年命要来后,男方要依据双方属相、生日、看迎娶吉日,首先要看男女属相在本年用的大利月或小利月。其内容如下:

正、七月迎鸡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共猪,四、十月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

看准用哪个月后,再查吉日。查吉日就是依据旧历书上的十二个字来决定(每天都有一个字代日),即: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查吉日的歌诀如下:

建、满、平、收、黑,(这四天是黑道日)

除、危、定、执、黄;(这四天是黄道日)

成、开皆可用,(这两个日子尚可)

闭、破不相当。(这两个日子犯忌,不能用)

选好迎娶的吉日后,要在《玉匣记》上“查周堂”。“周堂”是按八卦的方位排列的:乾为翁,坎为弟,艮为灶,震为妇,巽为厨,离为夫,坤为姑,兑为堂;这是一个方位图。

选择的嫁娶日,如果是大利月,从“夫”顺数,小利月则从“妇”逆数。遇“弟、堂、厨、灶”用之,如遇“翁、姑”,则不可用,无翁姑亦可用。吉日的方位选定后,《玉匣记》上载明着某方位宜上轿、下轿、坐帐及用哪屋、哪间。迎财神或福福大吉。拜堂坐帐时忌×××属相,凡是这种属相的人都要与新娘避开,用以避凶趋吉。另“四眼人”(即怀孕妇女)孀妇也要避开。

男方把迎娶的吉日,用红帖写上“×月×日迎嫁大吉”并写明女方向×方冠带,×方上轿。写好后逢双月双日送至女家,至出嫁日按记载的项目办理。

这些选择吉日的迷信陋习,解放后,基本已经被废除。婚日多选择国家庆典节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等。过去订吉日虽然费了好多的烦琐手续,但有时却是个大风暴雨的日子,弄得人人受苦,个个抱怨,吉日反而也不吉了。 5、迎娶

到了迎娶的日子,要贴喜联,内容都是求吉纳福的语言。例如:喜今朝三星在户,庆他年五世其昌。齐家典则存三礼,经国文章在二南……横额为:宜室宜家、钟鼓乐之、天作之合……外门挂红绫,表示喜气盈门的瑞徵。迎娶这天,亲友都来贺喜送礼,有的送钱,有的送礼物或喜帐。落款一般为××令郎花烛之喜,下款一般为“与贺×××……顿首”。男方到女家去迎娶,富贵官户人家用两幢轿,娶嫁的轿有红、花、绿三种。轿,木制,长约一米半,宽约一米,高二米,上有脊顶,底为平板,两边有轿杆,长约四五米。红轿是用红布作轿衣,花轿是用绣花布作轿衣,绿轿的轿衣是绿布。正顶上是麒麟,四脊是排列的八大仙人。四角是红绣球,甚是美丽。轿门有轿帘,新娘入轿后,即将轿帘封闭。轿由四人抬,前后各二人。用两幢轿娶嫁的是男方前一天坐绿轿去,旗锣伞扇,跟随着扮装的差人,衣穿红领衣,手持黑红鞭,头戴秦椒帽,另有喝道的喇叭号角、乐队,派头十足。次日和新娘坐红轿一起回来。

普通的人家,只是一幢轿喇叭响乐,跟随娶女客二人带酒坛盒礼,当日发轿迎娶。

穷人娶妇,没钱赁轿,觅响器,只是坐小土车或骑毛驴到婆家。丰县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一辆土车离娘门,一个包袱背在身;没有坐上花花轿,也没听到当当锤(响乐里打节拍的敲击乐器)。

男家娶亲,要前一天拜林,这表示后代不忘先祖。

女方出嫁,要用红纱蒙面(俗称“蒙头红”),轿门封闭。这种蒙面、封轿门帘的风俗由来已久,远在古时抢亲时,就是把妇女的面部蒙上,把轿门封闭,乘人不防,便抬起来抢走。后世娶妇也沿用这种习俗。女子出嫁要伴随送女客,陪送的嫁妆也一同运到婆家。嫁妆多少,因穷富不同,富家旧式嫁妆木用器有巧十三、巧八件;普通人家一橱一柜,穷人家只不过一个木箱或一个包袱。在民国时期丰县有人写过一首《嫁女》诗:

日已偏西轿出门,老母送女到篱根;

只因家贫妆奁少,一橱一柜灯铜盆。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女子出嫁的情景。

新妇到了婆家后,按旧礼仪叫“拜堂”,俗称“拜天地”。拜天地后,才算正式结为夫妇。花轿停在院中,要按下轿的方位放置。年轻女子迎接新娘走出轿门,叫“接轿”。接轿时,要按妇女的接轿礼仪前进后退行二十四拜礼,才走出轿门。拜堂时,院内放一方桌,上置铜镜一面,另在盛满粮食的簸斗内插秤一杆,表示心明如镜,斗、秤则表示公平。地上铺芦席,撒帐的中年妇女用碎木屑、麸皮、杆草屑或楝树籽等放入木升内,升口用红纸封固,撒帐人将此碎屑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然后打开蒙面红纱行上拜礼。上拜就是新郎、新娘向天地神明和父母行跪拜礼,再向亲戚跪拜,受拜的亲戚要拿拜礼金,民国时期缴拜礼金的一般为一千文至五千文不等。在接拜金受礼时,还要有人喝唱:“×××,拜金若干”。另外,在行跪拜礼时还要鸣炮奏乐。

送贺礼人要到礼房上礼单,民国初期一般是二百文至五百文,后增至一千文至两千文或一元。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币值不定,礼金随俗而定。 6、合卺

“合卺礼”俗称喝“交心酒”。拜堂后,入新房,一人持酒一杯,使新郎、新娘各以酒漱口。按《礼·昏礼》“合卺而”。古时是一个瓢分成两个瓢,叫做“卺”,新郎、新妇各执一片以酒漱口,谓之”。为夫妇成婚之吉礼。丰县从清末以来,行合卺礼时,还唱着:“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猛一干”,其实,依沿袭的古婚礼不是喝,而是用酒漱口。 7、坐帐

按旧礼规定的方向,新娘坐在新房内,叫“坐帐”。坐帐时,要点长命灯,一夜不熄,象征着长命到头的吉祥瑞兆。新娘坐帐,就是闹新房的时间,常闹至深夜不休,因此,新房内常有中年长辈妇女伴护新娘,以婉言劝告闹新房的人不要闹得过分。

次日,新妇要拜翁婆。丰县旧式腐朽的婚姻制度在旧式婚姻制度中,还有几种不合理的腐朽的婚姻制度。 1、嫁殇

嫁殇,即嫁死人。婚约订后,丈夫身死,女子仍出嫁守节,终身当寡妇。嫁殇至民国时就极少了。 2、童养媳

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这种婚姻多是因为女方家贫,无力抚养,或女家尊亲早亡,无所归依,便送在翁姑家养育,迨成年后,再举行婚礼。童养媳在婆家时,一般婆母轻视,待遇刻薄。童养媳在精神上还要蒙受很大屈辱,一言一行,唯恐有错。直到成婚后,才能有所自由,丰县有句歇后语,叫“团圆媳妇带弟弟——熬成人啦!”这说明童养媳是受屈辱的。解放前,丰县的童养媳为数不少,直到解放后,才彻底废除了这种制度。 3、早婚

早婚是结婚的年龄过早,早婚不但损害身心健康,还影响了下一代子女。丰县有年龄不相称结婚的一首民歌:

说个大姐才十七,再过四年二十一;

嫁个女婿才十岁,比她丈夫大十一;

两人南井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

不是爹娘管得紧,你往东来我往西。

这首民歌,强烈地反映了妇女对不合理婚姻的反抗。 4、变相买卖婚姻

旧社会里的买卖婚姻,有的是用金钱直接买来结成婚姻的,有的是通过媒人间接买卖成婚的,媒人从中渔利,男方只要肯花钱,就能娶上美貌的妻子。有时,女方为了图聘礼,对男方也往往降低条件,这样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这种变相的买卖婚姻,给人们造成了不良后果。 5、换亲制度

穷苦人家,娶不上媳妇,媒人便将三家有兄妹或姊弟的人家串联成亲,交换订婚,用推磨式的方法,男女方递相交换。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犹如拈阄,听天由命。有的婚后情意不合,不能同居,便责骂媒人,但木已成舟,也只好饮恨终身。换亲,解放后仍有存在。

对于陈旧的婚姻制度,人们比较反感。上世纪二十年代,丰县就开始了婚姻改革。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北伐军光复丰县后,曾进行一系列的放足、剪发、过阳历年、文明结婚等革新活动。但婚礼的改革,只限于机关、教育界上层的少数人物,而广大群众,仍是沿用旧制婚仪。

解放后,在党的宣传教育下,旧的婚姻礼俗有了很大的改变,废除了婚年看命、按旧一套看吉日的旧习。起初仍用轿子迎娶,后来青年男女认识提高,认为花轿是封建官僚小姐坐的,是丑而不是美。这种抬轿娶亲的旧习就逐渐淘汰了。后来改用脚踏车或拖拉机、汽车来迎娶,打着红旗戴着红花,四个青年妇女将新妇迎来,婚礼的仪式的内容也革新了。

后来又把订婚、结婚的日期定在国家法定的节日或集体结婚,逐渐迈向了勤俭办婚事、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丰县丧葬习俗之八 送殡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